(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蔡宗憲/台南報導)近來水源吃緊,為配合調節農田水資源有效利用,減少過度使用地下水資源,並減緩地層下陷危機,農委會鼓勵農民種植進口替代作物,以降低台灣對進口原料之依賴,紅高粱即為重點推廣作物之一。
高粱又名蜀黍,由於栽培技術的更新以及用途的廣泛,逐漸成為僅次於玉米的主要糧食作物,在開發中國家為飼料與釀酒不可或缺的雜糧之一。
民國77年,國內高粱栽培面積曾高達27,255公頃,生產量達11.8萬公噸,當時只供給飼料用途,但隨著台灣加入國際貿易組織(WTO)後,飼料用高粱產業逐年衰退。
目前高粱原料主要為供作釀酒使用,其中金門酒廠所產「金門高粱酒」更是名聞世界,其主要原料即為糯性高粱,俗稱紅高粱,釀製之高粱酒風味極佳。
國內年需釀酒高粱約45,000公噸,但栽培面積僅約1,970公頃,主要種植於金門縣(1960.51公頃),產量約3,300公噸僅占總需求6.17%,其餘皆需仰賴進口。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