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郝龍斌:臺北市節能省碳經驗願與其他城市分享

記者:張偉成 新聞分類:北台灣 更新日期:2011-11-03 08:00:00

(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張偉成台北市報導)臺北市長郝龍斌2日參與遠見雜誌「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論壇,就「綠色科技、能源、環境」議題發表看法。他表示,臺北市是臺灣的首善之都,希望透過城市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帶動華人世界「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綠色革命。他並舉例表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施行11年以來,垃圾量與當年相比已降低了65%,資源回收率也上升到48%,領先國際其它城市30年,超前兌現《舊金山宣言》中「垃圾零掩埋」的承諾。

昨天參與這場論壇的還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中國國際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國迪、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及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講座教授李澤元。

郝龍斌進一步說明,垃圾費隨袋徵收後,原本需要同時運轉的三座焚化爐,現已改為輪流運轉;而過去堆在基隆河畔的垃圾山,現在也已經開挖清運,未來將脫胎換骨、變成民眾休閒、親水的環保復育公園。

此外,「資源全回收、垃圾不落地」的成果,更讓臺北市獲選為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案例」,成為華人世界推動環保工作的典範城市。受臺北市影響,大陸廣州已經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工作;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的部份行政區,也已經進入垃圾分類的試驗階段。

另外,北市在環境保護的努力也獲得國際肯定,今年西門子公司委託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所作的「亞洲綠色城市」評比中,臺北市的整體表現拿到全亞洲第二名,僅次於新加坡。在八個評比類別當中、有七項指標優於平均值:包括在臺北市每生產一美元的GDP,僅消耗約150萬焦耳,遠低於平均值的600萬焦耳,能源使用的效率非常高。而北市的法令制度和政策規劃表現,還被評為亞洲各大城市的第一名。

郝龍斌有感而發地說,環保就是將知識化為行動。從市民的角度來說,環保更是一種生活習慣。臺北市的環保政策能夠成功,除了政策擬定得宜外,高水準的市民功不可沒。

隨後的交流時間,有民眾提及電動自行車充電不易的問題。對此,郝龍斌坦承,電動車輛雖然對減少污染有幫助,但是充電和電池技術仍然不成熟,現階段無法達到經濟效益,將是未來努力的方向。環保署長沈世宏則指出,環保署與業者合作交換電池系統,可望改善電動車輛續航力的問題。

現場另有中小企業代表詢問廠商推動節能減碳是否能獲得補助?郝龍斌表示,「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有相關獎勵措施,希望業者能多加利用。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