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粘超程/彰化報導)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教授梁志欽從民國95年開始,帶領學生投入菇類培養基研發,希望找出環保又經濟的菇類栽種配方。「菇類生長促進物、其製備方法及應用其之菇類液態培養基」近日取得專利,將廢木屑回收再製為液態培養基,一方面降低太空包成本每包1到2元,另一方面提升每包產值3元以上,可望開創億元商機。
生資系教授梁志欽指出,很多栽種菇類的木屑培養基採收一次就丟掉,木屑內的營養成分其實還沒全部用完,他試著將菇類廢木屑以不同的溶劑萃取,成為液態培養基,培養香菇、木耳、秀珍菇、杏鮑菇、舞菇、猴頭菇、金針菇、珊瑚菇、靈芝等菇類,都可促進菌絲生長。液態培養基除了可以加在木屑培養基栽種菇類外,也可以用來培育菌絲體,供生技公司當保健食品原料,減少生產成本,同時提高產值。
梁志欽教授表示,臺灣一年用掉約5億包菇類太空包,每年產生超過35萬噸的廢木屑。這些木屑都只能一次性使用,然而,樹木長成卻需要花費7到8年的時間,這促使他思考,如何減少樹木砍伐,同時提高生產效益。民國95年開始,他歷時兩年成功研發,以低海拔地區的牧草搭配木屑當培養基,降低木屑的使用,同時提升菇的產量,獲得臺灣、大陸專利,農糧署也極力推廣,但菇農表示農場沒有牧草切割器,還是習慣用木屑;民國98年他著手研發廢木屑的回收再利用,將菇類培養基內的廢木屑回收、消毒、重新配方,不僅製程環保,還能減少成本,相關技術已技術轉移給彰化縣食用蕈生產合作社。
生資系大三生洪伍陽說,菇類太空包培育在恆溫的培養箱裡,如果一直開門會破壞環境條件,剛開始栽培時,會很好奇菇類長得如何,很想打開培養箱觀察,但又很擔心開門太多次會死掉,感覺這群小菇就像是自己的寵物或小孩。生物產業科技學系碩士生劉育淇說,她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跟著梁志欽老師研發菇類培養基,這幾年老師跟南投魚池鄉的菇農產學合作,讓她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外,還有機會接觸大規模的杏鮑菇農場,了解產業生產現況,學到很多東西。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