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張偉成台北報導)青少年給人家愛嗆聲的印象,大人常教小孩要講理,但要如何講理?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促進青少年公共參與及明年準備在臺北市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中成立少年諮詢小組,今年暑假與台灣少年權益暨福利促進聯盟合辦三場審議民主會議,以與少年切身相關的校園霸凌為主題,邀請25位有霸凌相關經驗的青少年及12位教師、家長、警察、社工等專業人士與談,並提出「校園霸凌問題公民共識報告」寄送給教育部。
會中2位少年代表更直指大人想要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立意良好,但作法很「瞎」。李卓育表示:其實少年大多不希望有大人介入,因為大人多依照大人的認知來處理事情而使得事情更複雜,而師生關係沒有信任才會造成。
也有人分享自己過去在成績掛帥的學習環境中,學業成績差等於壞學生,就是受不了自己再怎麼努力總是達不到好學生的標準,因而產生不平心態而去欺負好學生。這些少年透過審議民主會議方式學習到要如何講理、如何聽見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及想法。討論解決校園霸凌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是「事件發生當下,周遭大人能夠耐心的與雙方坐下來談,先釐清事實真相;最不好的方式就是以權威與主觀認定強行介入或刻意淡化不處理」。青少年Try講,初試啼聲,沒有嗆聲。
「校園霸凌問題公民共識報告」針對教育部的校園霸凌防制策略,提出三項建議:
一、檢討少年警察隊進入校園時機,不宜過早介入。
二、校園應建立資源整合機制,課以校長責任去領導、授權或選派適合人選擔任資源(個案)管理者。
三、培養師生因應校園霸凌問題之能力。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