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颱風逼近,不畏風雨再蒔田,客家農場體現堅韌傳統與自然觀

記者:許薰芬 新聞分類:台灣在線 更新日期:2021-07-22 16:06:00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分)中颱「烟花」逼近,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營的「臺北客家農場」,在風雨中趕工完成90坪稻田的二期稻作蒔田工作與五色鳥生態教育自然觀察小屋啟用。

防疫不廢耕 客家農場二期稻作蒔田
受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的限制,今年6月30日的一期稻作割禾工作,無法如往年般邀請民眾參與,為了讓孩子在今年底能有實際體驗的機會,農場連忙籌備再次蒔田。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兼客基會執行長徐世勲說:「因北部秋冬溫度較低,二期稻作的產量不佳。但受疫情限制,許多曾參與一期蒔田工作的親子,對無法接續體驗割禾工作而感到婉惜,為此,我們決定不畏風雨提早種稻,來把握學習與產量間的平衡。」

微解封 五色鳥觀察小屋生態教育啟動
颱風後,民眾不僅能到農場欣賞稻田景觀,也能前往新設的「自然觀察小屋」參觀。疫情嚴峻期間,因來園的民眾減少,農場發現五色鳥在步道旁低處樹幹築巢,從育雛到幼鳥離巢的期間,終日可見到親鳥在林間穿梭覓食。本週二(7/20)農場察覺並確認五色鳥幼鳥離巢,為了保全枯木巢洞不被風災斷枝損壞,便先取下巢洞,日後再製成標本以推動環境教育。

為推動五色鳥環境教育,農場於自然觀察小屋內,放置解說資料及學習單提供民眾自主學習使用,並陳列去年在公園內發現的五色鳥遺體所製成的標本,與鳥巢巢洞,讓民眾可透過實體臨摹或測量,創造真實且易觀察的學習歷程。蔣汯峻小朋友說:「農場裡出現的五色鳥是吸引我來擔任義工的原因之一,透過學習保育知識,或許可以動手讓牠們有更良好的棲地環境。」

徵農具 傳承農業智慧分享教育資源
蒔田後,二期稻作的生長時正式展開,而一期稻作收成的稻穀也曬乾了,再經過風穀車去除雜質,便可以將稻穀送到外縣市進行碾米、包裝。臺北客家農場目前仍使用傳統的耕耘機、腳踏式打穀機來進行農事工作,藉以傳承農家智慧。過去,農場會將客家鄉親提供傳統農具修復再利用之外,也曾將重覆、多餘的農具,媒介至其他教育機構使用,如犁、耙等整地農具,便提供給推動食農教育的大同區太平國小作展示教學。因此,如果民眾家中有不再使用的傳統農具,歡迎大家提供給臺北客家農場,讓物盡其用的精神延續。

接下來,對農場的環境教育有興趣的市民朋友,請持續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