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為保存傳承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111年12月起舉辦「傅明光司阜瓦作傳習計畫」,於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的10號建築進行屋頂瓦作實作教學,課程於5月13日舉辦結業式,並導覽此次傳習之修復成果。
文資局長陳濟民表示,本次課程由現年83歲文化部認定之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保存者傅明光司阜親自面試及指導11位學員,課程安排扎實嚴謹,以保存區內的10號建築為標的,實際操作傳統瓦作施作流程,從現場測繪、屋頂拆除、釘桷仔到做邊帶、棟頭、粉屋棟及邊帶、鋪瓦及做天窗,共計20週近160小時的學習。
為接軌文化資產修復產業及傳習精神,本次傳習學員皆為實際從事傳統建築土水(瓦作)修造工作的匠師及從業人員,其中並有7位具瓦作、泥作(土水)傳統匠師資格;傳習課程中,明光司不吝於傳授畢生技藝,且展現敬業精神,細心指導學員在各個步驟所需要注意的所有細節,並不厭其煩的重複示範與從旁提醒,耐心的處理學員遇到的問題逐一解決,讓學員不只是學習到寶貴的技術經驗,更見識到明光司「專心、細心、耐心」的匠藝精神。
學員回饋表示,這門課程是專門來學習明光司的傳統瓦作技藝,必須歸零學習,才能學到真正的精髓,瞭解如何蓋出「會呼吸的房子」,這次從頭完整操作傳統瓦作施作流程,收穫良多,當中最讓人感佩的是明光司的親力親為及「頂真」的工作態度,能有此成果是師生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艱辛課程。結業式同時也舉辦了格外有意義的灰匙傳承儀式,由明光司將訂製的灰匙逐一交給每位學員,象徵其技術及精神的傳承。
文資局長陳濟民在結業式中感謝明光司願意將其技藝傳承給下一代,本次傳習計畫結合中央、地方、傳統匠師三方的資源及知識技能,也特別感謝新竹縣文化局提供實作場地及相關材料費用,以實際的待修復案例為標的,達到訓練及修復的雙重目標,同時也藉由傳習課程落實人才培育並保存傳統匠藝,並期望本次傳習計畫能為古蹟修復產業投入更多傳統瓦作人才,使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永續保存。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