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張俊明專欄】川普的關稅虛實與中國的戰略底氣

記者:台灣新聞中心 新聞分類:專欄論壇 更新日期:2025-04-16 00:00:00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豪賭,貿易戰火藥味再起,其經財政部長貝森特最新宣布,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將從104%再度提高至125%,此舉不僅是關稅政策的升級,更是政治訊號的明確釋放,中美脫鉤不再是趨勢,而是戰略選項。然而,關稅從104%升到125%,在經濟學實質效應上是否真有重大差別?事實上,早在100%以上的懲罰性關稅設定下,中國出口商對美銷售利潤已遭壓縮甚至消失,再加碼的關稅,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符碼,是對選民展示強硬、對盟國施壓表態、對中國喊話示威。
對於美國的豪賭中國似乎並不驚慌,當日陸港股齊漲,市場非但未受影響,反倒表現出資本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這股信心並非憑空而來。從結構性因素觀察,中國居民儲蓄率高達40%以上,具備調動內部資源的能力,這是美國遠遠不及的財政彈性,雖然川普想靠關稅迫使中國就範,但忽略了中美國力的財政結構差異,中國可以舉內債救經濟,美國卻須賣外債自保。當前的貿易戰,已不再單純是進出口的問題,而是全球資本重組的權力遊戲。美國加稅的同時,貝森特又宣布「各國對等關稅暫緩90天」,其背後含義耐人尋味,美國要求各國暫緩對美國報復,轉而與白宮個別談判,實則是製造一種「分而治之」的秩序想像。這種做法並非全新,乃川普外交的經典:以不對等談判製造有利美國的條件,並要求盟邦表態。然觀察歐洲的反應,更見微妙,歐盟27國日前一致通過,對美加徵25%的報復關稅,似有與美抗衡之勢。然而,歐盟內部本身矛盾叢生,像義大利梅洛尼政權便偏好對美妥協,若一旦出現裂縫,美國便可逐一分化。加拿大的立場較為強硬,但面對其對美貿易依賴的結構現實,能否長期抵抗美國壓力,仍待觀察。

政治經濟學向來強調權力與資本的互動。在本輪貿易博弈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美中兩國的衝突,更是全球資本秩序的重構,中國在過去十年內致力於打造內循環、推動數位人民幣及「一帶一路」資產安全帶,意在降低美元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當中國大舉拋售美債,不僅是金融操作,更是戰略宣示。日本、歐洲也陸續減持美債,美國債務的國際認購基礎正逐步鬆動,這對川普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關稅雖可穩定其政治支持,卻可能動搖美元霸權的根基。反觀美國,其國內消費依賴進口,居民儲蓄率僅4%,結構上並不適合長期貿易戰。川普若執意走向全面脫鉤,恐將引發美國內部供應鏈震盪與消費通膨壓力,更遑論美國自身政局亦不穩,川普面臨司法追訴與政治對手的激烈競爭,其貿易戰戰略,恐有為選舉服務之嫌。

引述戰略學者所言「戰略不在於現在能贏什麼,而在於未來能擁有什麼」。川普不惜代價推動關稅政策,其目的不單是打擊中國,更是在重新定義美國主導的全球資本秩序,他要的是「全球資本服從美國安排」,不是平等競爭,而是順從與控制。因此,本次貿易戰的本質已非經濟利益的分配,而是政治霸權的再定位,中國是否能在此過程中堅守戰略定力、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經貿合作,並持續吸納外資與高端產業鏈,將成勝負關鍵,就目前情勢而言,美國想藉關稅壓垮中國的如意算盤,恐怕仍過於天真。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