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楊秀卿高雄市報導) 縣市合併後的大高雄面臨工業發展所遭遇到的高排碳與環保議題,而且氣候變遷影響肇致台灣各地破紀錄降雨水患不斷,另外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來臨,以及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地文化特色的自明性彰顯,建築產業如何面對以上議題,市府嘗試提出「高雄厝」計畫概念。為突顯高雄作為環亞熱帶圈綠色城市典範與防災、產業導入等城市發展議題,工務局與iiSBE(國際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Taiwan iiSBE(台灣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等合作,將舉辦第一屆綠建築大獎。
工務局局長楊明州表示,今年在氣象領域分析是屬聖嬰年,太平洋海水溫度偏暖,上個(8)月連續發生五個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台灣,造成全國各地強降雨與土石崩塌。因應氣候變遷,市長陳菊強調面對水患,要以「防洪緩衝區」,增加都市的滯洪量,推動建築基地「微型滯洪」概念,制訂高雄市總合治水綱要計畫。
針對私有建築與土地透過綠建築自治條例等法規規定,增設雨水貯集與再利用設施,在大雨時能分攤滯納雨水。推動屋頂綠化,以立體延滯雨水瞬間排入公共排水系統。再以鼓勵地面採透水鋪面或綠化方式,擴大雨水入滲途徑,增加滯洪容受力。
另為推動乾淨綠色能源利用,高雄市制訂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辦法,突破全國建築法令限制。為推動「生態城市」、「宜居城市」,推動綠建築自治條例創新立法,超越國家綠建築標準,以因應高雄面臨氣候變遷、工業高排碳、災害影響及城市產業發展轉型的必要。
楊明州說,截至今(101)年8月底統計,高雄市目前已有123棟綠建築標章建築物,316棟獲得綠建築候選證書,截至目前,已經投注4965萬經費,進行四維行政中心、客家文化園區、市立文化中心、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市立空中大學行政大樓圖書館、勞工生活教育中心等既有廳舍進行綠建築改造。
因歷年來該局積極推動綠建築成果受中央肯定,今(101)年度也持續獲得內政部獎助本市244萬元推動綠建築改善工作,獎助額度為全國18個縣市及申請單位中補助最高。為鼓勵公私有建築物深化綠建築的價值,該局將與iiSBE、Taiwan iiSBE等合作,舉辦第一屆綠建築大獎評選,並且未來在高雄進行基地開發建築興建,都必須符合綠建築自治條例及相關建管法令規定的標準,也就是符合號稱「高雄綠色因子」後,始得取得建築執照。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