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讀者投書》 致 梁文傑議員:跆拳道是武術亦是運動

記者:張俊明 新聞分類:專欄評論 更新日期:2012-08-10 23:45:00

致 梁文傑議員:跆拳道是武術亦是運動
文/王致遠 (國際跆拳道三段 跆拳道C級裁判)

奧運這兩天競賽,台灣家家戶戶都在關心比賽,而在看後每個人都多少有些不一樣的看法與見解,而在瀏覽到梁文傑議員,在他的部落格中有篇文章「跆拳道是武術還是運動?」,他的看法和觀念,身為一個浸淫在這領域多時的我,有些想法想做些回應。

第一、電子護具的給分標準
第二、擊中頭部的給分疑義
第三、攻擊模式非拳拳到肉,為搔癢式的說法
第四、以異種格鬥賽模式質疑跆拳道倒地後的不能攻擊
第五、只求快速碰到對方,其他不管的說法

第一點,跆拳道原先並非由電子護具競賽,是有四角裁判作給分的模式,由於競賽你來我往,出腳速度很快,有時候甚至有凌空攻擊,會有視覺死角出現,分數難以判定的狀況,所以改用電子護具,以感應方式為基礎,加上「踢擊磅數」的測量給予分數。'

第二點,踢中頭部的給分,大家都知道,踢擊的力量很大,而由於頭部高度以及目標點小,所以在於技術和力量控制方面,都是要有非常高的紮實基礎,因為對手也會快速閃避,因故給分較高,而在於計分採用的「touch」是新上路的方式,「impact」的打擊也算是有效得分,但是鼓勵用「touch」的因素,可追溯到2004年雅典奧運,當時的選手Bertrand Gbongou Liango,被奧地利選手Tuncay Caliskan後旋踢擊倒,擊中頭部後頸椎斷裂,搶救三日之後,不治身亡。為了保障選手運動生命及運動生涯,但是又要維持競技水準,因故鼓勵採用觸碰到就可給分。

第三點,在第一點時我就已經提過,磅數不夠,就算感應到也不會電子屏幕是不會跳出分數的,採用點數的計分方式,是由於領先的一方,必定在打擊到對方的次數較多,攻防技術較高,並且這是運動競技,並非街頭打架,這是以武會友並且切磋技術。

第四點,以異種格鬥那種沒有規則限制的比賽,梁議員有沒有去看過有多少人因此葬送選手生命的,倒地後的攻擊,摔角和柔道,在倒地之後只有壓制,合氣道在摔倒對方後,正拳也是點到為止,所有打擊性的運動在於倒地後,都有規定不能攻擊倒地的選手,因為這是武術競技,並不是像小說中的生死決鬥。

第五點,最有失偏頗的就是這一個論點了,並非所有選手的是快速搶攻型的選手,有主動攻擊型、反擊型、力量型、速度型,點數領先並非絕對領先,分數領先被KO之後被判決落敗的比賽亦所在多有阿。

隨著運動風潮起舞,單看幾場奧運比賽,更甚者可能只看中華代表隊有比賽的那幾場就單方面的認為看到跆拳道的全面,實在不該,妄下質疑並且鼓吹別學跆拳道,對於努力以久,甚至已經成名已久的陳怡安、宋玉麒、朱木炎、陳詩欣、黃志雄等人,都是一種不尊重,而對於現階段花費時間心血鍛煉自我尚未成名的選手,更是一種傷害,身為公眾人物,是否可以在於質疑一項國際性的運動之時,將心力用於推廣及鼓勵各種武術和運動的均衡發展。


------------------

《延伸閱讀》

梁文傑的部落格
跆拳道是武術還是運動?
http://blog.udn.com/wenchiehl/6701090




◎責任編輯/張俊明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