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張俊明/綜合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因應地方文資保護的迫切需要,除了建立標準化的搶救作業程序外,今(26)日在北港朝天宮舉辦的「彩繪門神回娘家」系列活動,以座談會、修復特展及落成儀式,文化部主任秘書蕭宗煌、文化部文資局局長施國隆、朝天宮副董事長呂家發、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劉銓芝、立法委員邱文彥及國內文資專家學者等人共襄盛舉,見證以行動力展現國際修復水準的具體實踐。
文化部主秘蕭宗煌表示,1999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北港朝天宮,創建於1700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宮內保存了許多寶貴的台灣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產。其中凌虛殿與聚奎閣的門神,係人間國寶彩繪大師陳壽彝1988年的得意作品,極具宗教藝術價值,可惜歷經廟內多年油煙與污漬的附著,彩繪受損情況嚴重,文資局從2010年開始推動「從古蹟現場到實驗室」的3年修復工程,此次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學者專家也表示肯定,並無日前報導「論戰」之意。
為維護境內的古蹟,地方主管機關雲林縣政府從2003年開始,為北港朝天宮進行歷時7年的古蹟修復工程,不過,彩繪修復的部分卻因為缺乏專業技術而停工。鑑於北港朝天宮為國定古蹟,縣府主動請求中央文資專責機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專業支援,所以文資局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同仁立即針對凌虛殿與聚奎閣的彩繪門神進行研究修復。
文化部文資局局長施國隆表示,專業研究團隊除了運用紫外線、X光螢光分析,以及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等科學儀器進行檢測與分析外,並經實驗後以最佳之化學與物理方式完成清潔修復,及運用彈性材料進行缺損處之填補,最後進行全色修復和噴塗保護層工作,以本土科學的研發成果,謹慎地一一去除歲月在12扇門神上所堆積的油煙與污漬,讓彩繪神韻得以風華再現,並確保門神被運回古蹟原址安置後,得以「延年益壽」,更希望所留下的修復全紀錄,能為國內彩繪修復研究開創另一里程碑。
本修復案證明了文化部對於各地方政府面臨文化資產保存迫切需要時,能積極展現行動力,以「科學問診」方式來「對症下藥」,並有能力自行研發針對台灣高溫多濕環境所需的材料與技術,提供諮詢與技術的實質協助,未來也將繼續在此研究基礎之上,建立修復的規範與準則,讓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邁入標準化時代,與國際同步接軌。
宗教建築資產的保存常涉及非物質文化的民俗信仰與儀式活動,如何在嚴格遵循可逆性、真實性與可視性等國際原則的同時,亦兼顧傳統技藝、材料與修復史的研究,以及與管理者和大眾間的對話與溝通,是目前國際社會所需要審慎面對的共同課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這次所完成的北港朝天宮彩繪門神修復工作,正是呼應此國際發展趨勢的指標性成果。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