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110研發成果 展現深厚研發能量

記者:蘇彩娥 新聞分類:產業科技 更新日期:2022-01-26 23:05:00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去年成果相當豐碩,計完成水稻、葡萄、甜椒、甜瓜及大豆共5項新品種命名,取得梨、番茄、豌豆及薏苡共4項植物品種權;提出植物裝盆機等3項專利,取得紫錐花及丹蔘萃取物用於製備抗病毒組合物之用途及製備方法1項專利;辦理複合式羽毛分解菌及其應用於羽毛水解與堆肥製作技術及蘭花碎石介質分離處理機等23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該場同仁並於去年囊括包含國家農業科學獎、國家新創獎、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等10個獎項,共有17位同仁獲得表揚。26日特精心挑選5項成果亮點,並展示甫建置完成之微生物製劑試量產實驗室,藉由記者會發表分享。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李紅曦表示,鮮脆清爽的甜豌豆是臺灣冬季特色蔬菜,近年也受到日本消費者青睞開始外銷供應日本市場,然主力品種‘台中13號’易感染白粉病,該場積極投入抗病育種,歷經10年育成耐白粉病且豐產之甜豌豆‘台中17號’,並於去年取得植物品種權,未來可望成為內外銷甜豌豆之主力品種。

李場長說明,該場長期投入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發與產業應用,篩選微生物應用於稻草分解、羽毛處理、生物性堆肥、廚餘堆肥及有機液肥等量產技術與製作方法,將稻桿、稻殼、米糠、粕類、蔗渣、廢棄菇包、禽類羽毛及動物糞便等農業副產品,轉化為農業生產系統可循環再利用的養分來源或雞舍墊料,期達到農業副產品循環加值的效果。

3年來,該場辦理此類成果技術移轉授權17件,授權業者計22家與30件上市產品,授權金合計逾460萬餘元,積極落實研發成果產業化,強化資源減量、減碳及加值再利用的循環農業。李場長表示,該場在微生物應用於農業副產品循環加值再利用的成果,甫於去年底得到第二屆國家農業科學獎的肯定,獲頒環境永續組的優選團隊,當然獲獎只是一個里程,該場將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將微生物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全力為臺灣農業的環境永續、淨零碳排貢獻心力。

伊娜谷香糯米係南投縣仁愛鄉松林部落的特色品種,產量稀少但具馥郁的香氣,是當地獨一無二的農特產品。近年該部落面臨品種混雜及栽培面積縮減等問題,臺中場深入部落針對伊娜谷香糯米進行技術輔導,指導部落農友透過掌握種原生產與純度維護,以自行育苗共完成近1,000盤秧苗供自己田區的栽培。

同時配合「國土生態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拓展香糯米的生態效益,於該部落為期2年的生態調查發現香糯米水田環境可提供兩生類及蜻蛉類良好的棲地,其對生態多樣性的貢獻遠超出鄰近果菜園區,調查結果亦已製成生態摺頁與影片供部落宣傳利用。此外,該場利用伊娜谷香糯米具自然的甜味與香氣等特性,開發香糯米米布丁及米冰淇淋等,將其優良的品質充分展現。臺中場表示,透過一連串的輔導與技術導入,伊娜谷部落的香糯米產量、品質及收益得以穩定提升,該場亦將繼續陪伴部落維護此珍稀特殊的品種。

隨著臺灣人口老化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高齡族群維持健康與延緩老化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臺中場研究證實,園藝療育具促進人體生理、心理、社交及認知等各種效益,並協助服務對象達到特定目標如復健效果的方法。該場持續研發高齡者適用之園藝療育植物模組與工具,同時設計園藝療育方案並培訓人才,去年並首度於老人福利機構與綠色照顧站建立療育示範場域,積極推廣園藝療育幸福服務。後續該場仍持續將園藝療育技術對接於長照機構與社會福利機構,號召更多社服機構與綠色照顧站經營者投入,讓農業可以提供及創造多元而幸福的服務。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