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4月 07日 星期一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專欄評論】社福型非營利組織

記者:張俊明 新聞分類:專欄論壇 更新日期:2012-09-30 08:00:00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張俊明)二十世紀末以來,在國際政經情勢劇變下,世界各國政府財政面臨日益吃緊的狀況,在市場經濟與政府機制雙重失靈下,政府部門不得不向外尋求外部資源的協助,非營利組織即在這種時代演進與社會需求中興起發展,亦取代了部份政府機能成為照顧社會弱勢的功能,其中以社會關懷、弱勢救援與服務的社福型非營利組織,更在人口高齡化以及社會福利高度需求的影響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與地位。

回顧台灣的非營利組織發展,自一九八七年政府解嚴以來,政治、社會關懷組織及社會運動的萌芽擴散,各種公益性組織也急遽崛起發展,根據內政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央所管轄的人民團體自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期成長數近90%,而九○年代初期成長了136%,截至二○○七年又成長了137%,在此二十年間共成長了962%,其中社福型團體約佔20%;另外,地方政府所轄的人民團體也在這二十年間成長約413%,社福型團體也佔達約35%的比例。

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在傳統角色功能上雖以消極的收容、救濟或醫療服務為主,但近年來由於社會人口高齡化及貧富差距嚴重,造成社會問題橫生,政府在社會福利工作不勝負荷下,紛紛將部份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同時在非營利組織數目迅速成長下,面臨了資源分配與競爭問題,社福型非營利組織開始採取積極的服務開發與承攬政府委託業務等作法,一方面順應社會需求增加服務項目,一方面也爭取服務業務相關的政府委託或補助,以開創創新的功能與角色,例如以安置與輔導不幸少女的勵馨基金會,自成立以來陸續發展成立包括提供受性侵害者諮商治療的「蒲公英治療中心」,及服務延伸至受暴、單親、原住民婦女及未婚懷孕的婦女服務、保護與安置工作。

不過,隨著工商社會的發展熱絡與企業管理知識的普及化,非營利組織也向營利企業學習經營、行銷等管理技術,導入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發展,其中非營利組織事業化已成為社福型非營利組織的新發展觸角,不僅成立以提供服務或商品的事業單位,來籌措組織持續性的經費來源,亦作為受助對象重回職場的庇護及技能訓練,陽光基金會的洗車場、喜憨兒的麵包店、以及勵馨基金會的物資資源分享中心,都是成功的案例。

最新專欄論壇

(亞洲經濟通訊社 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分)為鼓勵失業勞工擴大求職範圍,增加就業機會並減輕經濟負擔,勞動部推出「跨域就業津貼」,提供異地就業交通、搬遷和租屋多項補助。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即運用該津貼協助現年48歲家住南投的老蕭,在建築業景氣下滑失業時,透過彰化就業中心的協助,憑藉著他過去擔任混凝土拌合操作員的工作經驗,成功媒合至彰化當地的混凝土廠工作,並申請「跨域就業津貼-異地就業交通補助金」,大幅減輕通勤的經濟壓力,重拾職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