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 未就醫恐錯失治療關鍵期
記者:粘超程
新聞分類:健康樂活
更新日期:2014-12-24 00:05:00
-
-
文字級數:
-
- 醫師蔡佳叡表示,ADHD是一種因為腦中的多巴胺分泌較為不足,而產生過動、衝動、不專心等症狀。
(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粘超程/彰化報導)小安是一位在小學時期曾經短暫接受過動症藥物治療的孩子,媽媽怕孩子依賴藥物而決定停藥。他從單純的過動、衝動、不專心,漸漸演變成課業跟不上、老師眼中的麻煩、同學眼中的白目。上了國中,小安因為翹課、偷竊、結交壞朋友等脫序行為,媽媽再度代孩子求診,但此時孩子的症狀早已複雜化,治療更顯棘手。
這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沒有妥善控制所衍生的狀況,台灣ADHD盛行率為7.5%,以一班30個孩子的班級來看,可能就有2~3名,但高達7成未接受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蔡佳叡表示,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孩子因為腦中的多巴胺分泌較為不足,而產生過動、衝動、不專心等症狀。當症狀已明顯影響孩子的表現、學業、或其他的功能時,若不及早給予協助,恐讓孩子症狀複雜化,建議家長應配合醫囑積極治療,才能讓ADHD兒童發揮原有潛力、快樂成長。
蔡佳叡表示,大部分的ADHD孩童在小學即可被確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症狀單純,ADHD孩子較不易因課業、交友受挫而產生心理負面影響,且許多學習、行為的態度然在建立中,因此,目前醫界共識的ADHD治療關鍵期為小學階段。但若症狀已影響孩子功能,卻放著不治療,家長須小心症狀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一項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在七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以及低自尊;但不處理拖延到十一歲時,症狀就變成混亂行為、學習障礙、以及社交技巧問題;若持續不治療到十三歲甚至拖到成年,症狀演變更複雜:對立反抗、挑戰權威、品行混亂、學習障礙、甚至出現退學、犯罪、成癮等狀況。
蔡佳叡進一步解釋,家長對治療存疑是國內就診率低的主因,許多家長對於治療有疑問, 卻未與 醫師討論,問題沒有被解決,自然也不敢讓孩子接受治療。診間觀察,家長最常見的疑問有三個:ADHD是疾病嗎? 為何要用藥物? 用藥要用多久?「ADHD是疾病嗎?」 蔡佳叡 醫師說明,除了約110年前,知名醫學期刊就有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孩童的症狀做出描述以及紀錄之外,醫界近年來也已透過腦部影像證實,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這些孩童大腦中分泌的多巴胺較一般人少,以致出現過動、衝動、不專心等症狀。有如有近視的孩子需要眼鏡矯正,硬是要求孩子要透過”走近一點看” “拿近一點看”,反而是更不自然。
「為何要用藥物呢?」 蔡佳叡 醫師指出,ADHD治療所使用的藥物是為了補足孩子不足的多巴胺,進而提升專注力、協調力及學習動機;研究也發現ADHD最好的治療組合就是行為治療加上藥物治療1,除緩減症狀之外,藥物還能幫助行為治療發揮更好的效果,讓症狀更快獲得改善。其實用藥不是只為了學業,而是要讓孩子穩定、培養良好習慣;未來若症狀改善,孩子才能靠著這些習慣練習自我控制,提高停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