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家中的小城市:台灣製造》
記者:蘇彩娥
新聞分類:健康樂活
更新日期:2014-06-05 22:09:00
-
-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蘇彩娥/南投報導)由文化部策劃主辦,外交部協辦,永豐銀行獨家贊助,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之「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4日晚上6:30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隆重揭幕。
策展人賴彥吉以國際新銳建築師之姿參展,《家中的小城市:台灣製造》在開展前即備受國際注目,美國知名建築網站平台Archidaily除詳細介紹本次參展概念及相關設計圖面外,開幕記者會當天與策展人進行深度訪談,成為《Archdaily》網站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題報導之一。全球重要設計雜誌《Wallpaper》更早在開展前,便以「201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5個必看展覽」專題介紹台灣館,與美國館、英國館和瑞士館等國家館並駕齊驅。長期關注台灣建築的德國建築學者Ulf Meyer與美國建築評論Kyle Miller也將為台灣館撰寫專文發表於國際建築雜誌中。美國館策展人之一Ashley Schafer、韓國館策展人Minsuk Cho、建築評論家Julian van den Hout於展覽正式開幕前搶先一步前來台灣館交流。
6月4日下午2點國美館在台灣館舉行國際論壇,除了台灣館策展人,更邀請到今年美國館策展人Eva Franch、西班牙館偕同策展人Lluis Ortega和英國館策展人Sam Jacob的共同參與,國際觀眾達到60餘人,現場答問互動熱烈,其中包含國際媒體如美國建築平台網站Architizer、雪城大學建築雜誌、Project Journal、CLOG、義大利L’Espresso報紙、德國FOTOGRAFIE & DESIGN、香港Hinge Magazine、中國ELLE家居廊等,重要的藝術評論雜誌Art Forum主編Sylvia Lavin也親自到現場。
主持人賴彥吉以1929年德國建築師Mies Van Der Rohe在巴塞隆納的德國館為引子,國家館的角色如何回應回應大會主題「本源」(Fundamentals),進行深度的對話與討論。美國館策展人Eva Franch以「廁所」為例,說明基本的家居單位呈現出各國不同的文化,才進一步實踐於建築空間中,同樣在建築教育中,不同的專業訓練是最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西班牙館策展人Lluis Ortega則是以建築社會學來說明建築應該實踐於更多元的面向。
英國館策展人Sam Jacob認為建築在虛構(fiction)和現實(fact)間擺盪,因此更應該尋求突破的可能性。不管是上一屆的大會主題「共同點」或是本屆的「本源」,都開始回歸於建築師的社會責任與建築本質,也因此這次台灣館《家中的小城市:台灣製造》回歸到以家居角度去思考台灣日常生活背後所代表的不同意義,來回應大會主題,格外切合。
晚間的展覽開幕式由駐義大利代表處高碩泰代表與國美館黃才郎館長共同主持,貴賓滿席。6月4日開幕當天,前來參觀「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家中小城市:台灣製造」展的國際貴賓約有200人,包括英國V&A博物館的當代建築、設計與數位部門策展人Maria Nicanor、國際建築事務所Mecanno建築師Francine Houben、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建築學院教授Julian Worrall、伊朗館策展人Shabnam Hosseini、交大人文學院副院長曾成德等國內外重要建築人士,此外藝術家姚瑞中與姚仁喜建築師受邀參加平行展的展出,皆於6月4日到場參與台灣館開幕晚會。香港藝術發展局更是率領香港館策展人與參展建築師們一同到台灣館交流。
台灣館以《家中小城市:台灣製造》為主題,回應本屆大會「本源」的策展概念,將「家居」(domestic diagram) 作為建築的一種原始基礎,研究台灣人吃、睡、玩的模式,更深層探討「居所功能」背後所代表的生理行為、生活交際、心靈信仰等層面。九個微型建築單元以「超級家具」的姿態出現在展場中,說明台灣在高人口密度的環境下成長,因此對狹窄的走廊輪廓總能作出周到的闡釋,在普里奇歐尼宮中刻劃出台灣的室內城鎮紋理。
「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家中的小城市:台灣製造》由賴彥吉策展,展期自2014年6月4日至11月23日止,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展覽內容詳情請參考國美館網站 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