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影像焦慮」展 從「肖像與景觀」及「監控和治理」探討攝影的可能性
記者:蘇彩娥
新聞分類:台灣在線
更新日期:2019-07-20 20:20:00
-
-
文字級數:
-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影像焦慮」特展即日開展,20日舉辦開幕式,由國美館林志明館長主持,策展人黃舒屏、賴駿杰,參展藝術家代表周慶輝、洪東祿、賴珮瑜、何孟娟、黃建樺、林煌迪及郭慧禪,四川美術學院何桂彥主任、藝術家郭嘉羚等均出席。林館長表示,本次特展用新的方式展示國美館影像類典藏品,重新提出當代攝影創作的新面向,梳理影像的發展與使用,也邀請海內外藝術家作品展出,讓國際藝術家能透過展覽對話,更豐富展覽內容與議題。
「影像焦慮」囊括了23位國內外優秀的影像創作者,結合館藏的影像作品和國內外借展作品,以兩大展題回應當代攝影創作裡有關真實與虛擬,以及公眾與隱私等熱門議題。策展人黃舒屏表示,此次展覽思考活化及研究館內典藏品,同時也藉著重新爬梳典藏品而對作品提出新的觀點、探討作品如何回應當代社會議題。
展覽主視覺的兩個色系分別代表理性與感性,也隱喻攝影創作的兩個面向。展覽包含「肖像與景觀」、「監控與自理」兩個主軸和子題。前者試著以新的方式觀看作品,並討論人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後者則討論當代社會進入全面監控的數位化時代後,人成為風景的一環,而焦慮由之產生。策展人賴駿杰表示「影像焦慮」重新審視攝影的可能性,討論攝影機器與攝影主體的內外衝突,讓觀者從新的角度觀看與思考攝影作品的新發展與新詮釋。
「影像焦慮」以議題式策展的方式組構本次展覽作品,展題所謂的焦慮來自於數位以及當代藝術對於攝影本質的動搖,亦包括大眾媒體、網路社會與全球化系統對於影像的操控和傳播,讓影像的視覺閱讀、理解和傳達,變得更加複雜而不同於以往。數位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不僅帶來人們對於影像更多的需求和焦慮,卻也同時打開了攝影更多的可能性。兩個子題中「肖像與景觀」以館內的攝影典藏品為主,探討在數位影像編輯技術介入攝影創作後,傳統攝影的視覺論述及語彙如何受到衝擊並轉變。藝術家們透過影像的調度和圖像的再生,反思並檢討了認同形塑,以及各式不可見的霸權與典範。
「監控與治理」則處理看與被看的衝突,以及當代人如何藉由自我規訓(觀看與審視)來回應全面擴延的監控技術,以及其所展現的影像焦慮。藝術家探討了各異其趣的監控與倫理議題:包括施行已久的交通影像管控系統、衛星航拍所涉及的數據收集與邊境想像、嫌犯肖像生成系統與流通機制,一直到藉由內視鏡影像所發散的私密敘事,甚至戲劇地轉化那些嚴肅且帶有明確軍事意味的邊境控制場景等。
正因為攝影已成為私人生活與公眾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和表達語言,透過藝術的方式如何能使攝影的觀看變得更具深度的觀點,顯得備受挑戰。如參展藝術家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曾說過的「希望你(觀眾)在攝影照片中能看到兩件事:影像本身,以及對攝影媒介的反思或思考」,這也是本次展覽策畫動機,希望觀眾透過觀看這些不尋常的肖像與景觀、無處不在的監控與治理,而產生的焦慮感,進而去深思可見之影像背後不可見的結構和狀態,並再次重新理解我們與攝影的關係。
攝影一直以來都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藝術類型,它強烈的紀實特性讓攝影的影像代替人們記憶下來生活的點滴和歷史的痕跡。國美館近年戮力於攝影藝術的收藏與推動,並持續在典藏與研究的基礎上,發展更具時代前瞻性的攝影藝術主題展覽,希望透過此次兩個子題有關攝影藝術發展的爬梳和攝影嶄新議題的呈現,可以刺激觀眾觀看攝影的不同觀點。
展覽自108年7月20日展至9月22日於國美館202-302展覽室展出,展覽期間也將規劃系列攝影推廣教育活動與講座,歡迎踴躍前往國美館觀賞。展覽及活動訊息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