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月 29日 星期三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頒獎典禮 文化部長史哲:AI當道時代 文化資產是最真實、真切的存在

記者:張俊明 新聞分類:台灣在線 更新日期:2023-10-21 14:12:00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頒獎20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舉行,文化部長史哲親自到場向得獎者表達祝賀之意,並頒贈獎座肯定得獎者保護文化資產的傑出貢獻。本屆得獎者為保存維護類-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保存貢獻類-李乾朗、保存傳承類-施至輝。開場由漢陽北管劇團帶來「大拜壽」演出,為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特別設計對白;錦飛鳳傀儡戲劇團以「嘉禮獻瑞」進行中場表演。

「文化資產不僅是將我們帶往過去,更要帶向未來」,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文化資產是呈現過往歷史、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最重要的媒介,修復文化資產不僅是為了建構臺灣國民文化認同的基礎、傳承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更希望透過文化資產維護、研究、調查、修復等過程和脈絡,將過去與未來產生連結,在面對AI當道的時代,「文化資產是最真實、真切的存在」。

史哲指出,近3年受限經費不足,各縣市申請文資保存相關案件有高達447件未審退回,但在行政院大力支持下,明年起為期6年的歷史五期計畫,共獲核定近160億,文資局也於首批核定總數高達357案,補助金額達60億。「維護文化資產是一場跟時間的賽跑」,史哲特別感謝本屆3位得獎者對於保存文化資產的堅持,期盼在政府及民間的持續努力下,臺灣能帶著最獨特、多元的文化基礎走向國際,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史哲強調,當有越來越多的文化資產面臨保存、修復的時刻,文化部也會更加速教育、學術、人才培育、文化科技創新等的多元接軌,期待「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能有更多的引領作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出,文化部自2009年起設置「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每3年辦理一次,今年已邁向第六屆。本屆保存維護類獎項頒給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逍遙園興建於1939年,1940年開園,是日本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的臺灣別館農莊,用於避寒與度假,戰後被劃入「行仁新村」範圍,周圍形成人口密集的眷村。由於建築物被眷村環繞,並經多年閒置,有多處傾頹,整體建築內外牆體都有明顯劣化與不同程度的毀損,所需的修復預算與人力資源十分龐大。

為了使逍遙園可最大程度恢復原貌,高雄市曾邀請多位日本匠師來臺交流技術,傳授關鍵的傳統工法,以提升修復品質。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施工等過程,建立紀錄與保存文資事件歷程真實史料的制度,修復的工法相當嚴謹,可謂相關案件修復保存的典範。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陳啟仁引言時說,修復完成後的逍遙園蛻變成為一個沒有界限、藩籬的公共場域空間,逍遙園雖然不是規模最大、最精緻的歷史建築,但是「修復過程誘發的社會力量是最大的」,建築的修復重建了城市的自信心和自明性,逍遙園已不只是當時日本真宗西本願寺法主大谷光瑞在臺灣的別館,而是高雄的、國際的、大家的逍遙園。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代表領獎時表示,逍遙園的保存、修復歷程長達16年,匯聚了民間文化志工團隊、學者專家、建築師等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尤其建築師趙崇欽將生前最後的作品留在逍遙園。「文化資產從保存到修復利用,一定會有很多困難的關卡,面對關卡的決策,將影響文化資產的未來」,林尚瑛特別提到時任文化局長、副市長的史哲拍板逍遙園為歷史建築,並與國防部折衝協調解決爭議,更在開園時為強化論述深化內涵,費盡心力的將80年前逍遙園的開園紀念盤,從日本飄洋過海運送而來作為開幕展示,「因為大家的堅持和努力,逍遙園才能長成一朵盛開的花」。

保存貢獻類獎項得獎者李乾朗為建築史學者及古蹟專家,投入50餘年精力關注古蹟保存維護,全心投身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工作,建構臺灣建築史理論架構,發掘臺灣傳統建築工藝,並彙整大量臺灣古蹟文化資產,至2022年為止已完成77項古蹟調查研究計畫,並出版108本相關著作,對傳承與推廣古蹟保存觀念影響甚深,貢獻顯著。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副教授張崑振說,「李乾朗代表的就是古蹟」,他作為古蹟的代言人,應該很難超越,他每一次所獲得的獎項,大家都會覺得實至名歸,「因為李乾朗的存在,都在提升每一個文化資產的價值」。

李乾朗致詞時表示,「我喜歡當古蹟的媒人」,歷史是一個解釋,但是我更喜歡穿針引線,用說故事的方法說給大家聽,聽的人或許也能因此而受用無盡。李乾朗說,古蹟對別人來說,只是古老的房子,但卻是幾十年來,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看到龍山寺、保安宮等,好像就可以跟古人溝通、可以跟百年前蓋廟的人靈犀一點通,「研究古蹟使得我的生命不再只是區區幾十年,而能將生命與浩瀚的歷史融合在一起。」

保存傳承類獎項得獎者施至輝,為臺灣國寶級粧佛藝師,擅長木雕造像及漆線盤纏,鑽研粧佛工藝迄今70餘年,2011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人間國寶);其傳承泉州派粧佛工藝,突破泉州派只傳家族不傳外姓的俗規作法,不遺餘力培育藝生,將自身經驗及技藝無私傳承給後進,讓技藝得以延續,得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名譽教授林保堯說,施至輝是文化資產的保存者、堅守者、實踐者、開拓者,更是先驅者。高齡90歲的施至輝致詞時則謙遜地說,16歲時就開始學習粧佛,但一開始父親並不想傳承,直到母親說,「你有這麼好的技藝,卻不傳给他,若是斷掉不就很可惜」,父親才開始接受同意教我,一學下去,一眨眼就70多年了,「我當初若沒有去學,今天也沒辦法教這些藝生」,能在90歲時拿到這個獎真的感到很榮譽。

為彰顯得獎者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傳承的傑出貢獻,即日起至11月16日止,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同步舉辦本屆獲獎單位特展,展覽內容包含施至輝及其藝生的粧佛作品、李乾朗手繪穿牆透視畫法剖析古建築畫作,以及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的修復過程與建築特色紀錄。歡迎民眾免費參觀,感受臺灣文化資產的獨特魅力。

最新台灣在線

清境火把節24日晚間登場 吸引遊客熱情參與

【記者林慧君/南投報導】被視為滇緬族群新年文化慶典的「2025清境火把節」,24日晚間在仁愛鄉清境國小盛大登場。火把節是源自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慶,融入薪火相傳、感念祖先等意涵,從雲南流傳到清境,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也有參與貴賓身穿雲南傳統服飾一同歡慶,場面十分熱鬧。

健康商機正夯 營養師提醒先看標示再查專利

(亞洲經濟通訊社 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分)近年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養生已經成全民重要課題。除了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保健食品也走入許多人日常生活,成為調整體質、營養補給的重要選擇。對此,營養師林昀正特別提出提醒,民眾在選購時應把握兩大原則,才能避免誤踩陷阱,確保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元智林志民獲國家講座肯定 十年來私校第一人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第29屆國家講座得獎名單日前揭曉,共有10位教授獲此殊榮,其中國立台灣大學表現亮眼,佔4個名額,成功大學與清華大學各獲2席,台灣師範大學則有1人獲選。而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志民,以其在人工智慧、仿腦神經網路模型開發及系統應用的卓越貢獻脫穎而出,成為本屆唯一來自私立大學的獲獎者,也是近十年來首位獲此榮譽的私校教授。

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十月雙喜 食安與低碳蔬食獲獎

【記者林慧君/台中報導】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雙喜臨門,榮獲「臺中金饌獎」GHP優等標章外,更參加「2025健康行動×永續未來 低碳市集」,以「高科健檢餐食」入選低碳蔬食組「健康行動獎」,並獲邀現場烹煮佳餚。營養科主任楊忠偉表示:「台中慈濟醫院注重食品安全,更努力朝向低碳醫院發展,積極推廣蔬食餐飲,落實永續經營大眾健康!」

高層提名與地方自主性之爭 台中 2026 市長選舉恐釀風暴

【記者 張俊明/台中報導】盧秀燕任滿兩屆、市長席位將在 2026 年改選,台中市成為各黨角力的核心戰場。隨著政黨密集檢視提名路線與整合策略,「高層提名」與「地方自主」的矛盾,正從黨內會議延伸至基層組織與選民心態,台中選情由此進入早期高張力狀態。